展品一覽
.jpg)

尺牘(致胡璉)
于右任
伯玉老弟總司令惠鑒:金門捷報頻傳,人心為之一振,我亦頓忘老耄,喜可知矣。前詠自由有句云,平其不平,百勝百戰。謹以此語為將軍祝,並慶成功。上言諸將士均此。
落款:于右任
鈐印:右任
此作寫於民國四十九年,受書人胡伯玉,即胡璉將軍。國共戰爭末期,國民政府退守臺灣,僅據金、馬、臺、澎與浙江外海數島。民國四十四年,一江山島失守,人心惶惶,金廈相望,僅一衣帶水之隔,面對共軍的挺進,首當其衝,作為保衛臺灣的前線,戰略地位尤為重要。是年八月二十三日,共軍頻頻砲轟,初期國軍略為吃力,隨後補給線跟進,十月初戰局扭轉,雙方約定單打雙不打,臺海狀況趨於穩定。
此札寫於監察院公文箋上,祝賀胡璉與諸將士,右老渡海之後標準草書漸趨成熟,此件的小字標草使轉如意,墨韻飽滿而流暢,令觀者感染其氣氛,足見右老聞金門捷報,內心欣喜振奮之情,所言不知老耄,溢於言表,祝詞亦充滿信心,實為難得之作。(蔡長煌)
江湖金石七言對聯
于右任
逸常先生法正
江湖不可竟其際
金石相期同此貞
落款:于右任
鈐印:右任
此聯所書語句較少見於其他圖錄,但其聯語別有意趣。上聯意謂江湖之大,難以窮究其涯際,以喻人海之廣,芸芸眾生之多;下聯則於此江湖中點明金石交契之堅貞,而以此與友為期,以見金石交於人海中為難得之情誼。右老此作於自然率意中見真性情,多渴筆飛白而見生動意態,且大小對比一任天然。上聯對比較大而下聯較平穩,簡淨自然中有渾成之感。下聯之「石」字,右老他作多為扁形,然此口字不作扁形而呈三角,其字展成長形,於端穩中有凝靜之態,與他字飛動之勢相較,更有奇趣。「同」、「此」二字間稍嫌疏朗空闊,蓋此二聯之章法皆為首重尾次重而中下之間疏淡有致,留白而引氣出入,自為興到之作。
另上款人逸常,即王逸常,安徽六安人,別字純熙,曾用王彝常、王仲嶺等化名。曾就讀上海大學社會系,時該系系主任為瞿秋白,校長即于右任。後就讀黃埔軍校,為黃埔第一期畢業生。(陳秋宏)
.jpg)
.jpg)
.jpg)
.jpg)
橫掃抗懷八言對聯
于右任
仁宇先生法正
橫掃千軍不見大敵
抗懷往古與為同儔
落款:于右任
鈐印:右任
此聯之題材多見書寫流傳,如《于右任書法文物專輯:辭世五十週年紀念大展》、《取墨來:于右任誕辰一四○歲紀念書法大展》。比較諸作,自可領會于右任如何隨境遣毫而各有意趣。即使所書之文字題材相同,但用筆輕重緩急略異,草體寫法有所變化,墨韻燥濕隨機不同,故相同題材之作亦有不同筆墨表現,而幾無重複之感。此作用筆較為沉穩凝鍊,筆速稍慢而飛白較少,墨濃而見精神,氣沈而有姿態。大小交錯而顯自然,提按銜接而不見刻意,渾淪飽滿,於靜定中自見行止之勢。(陳秋宏)
筠溪采薇圖
彭醇士
南山白石北山薇,幾度思歸未得歸。
爲謝筠溪溪上客,舊時曾有釣魚磯。
落款:壬午冬月
德君先生雅屬,彭醇士在巴州北碚鄉
鈐印:彭醇士
素盦
戰爭期間,彭醇士因立委一職,暫遷重慶,與四川當地及同樣南遷的文人菁英多有往來,形成南遷的文人交遊群體。北碚時期的彭醇士,除了談笑鴻儒以外,筆下自應產出不少佳構。不過南遷文人的苦中作樂,就如本作詩句「幾度思歸未有歸」,家鄉多為日軍所佔據,只能在重慶過著採薇的遺民生活。
本件上款人朱德君,為以放賑、抗日、保護文物聞名的東北大老朱慶瀾之女。朱慶瀾過世後,朱德君離開父親原先所在的西安,南赴重慶,任職鹽務局。翌年,為了營救海關總署的長官,突破重重的日軍封鎖,前往上海。朱德君歷險歸來之後,同年冬天,彭醇士以此畫相贈,藉此表達思鄉情懷,同時也有相惜之深意。(張登凱)




錄黃庭堅〈戲 題巫山縣用杜子美韻〉幅
彭醇士
巴俗深留客,吳儂但憶歸。
直知難共語,不是故相違。
東縣聞銅臭,江陵換袷衣。
丁寧巫峽雨,慎莫暗暉。
戲題巫峽縣用杜子美韻
落款:甲辰十二月錄山古詩 彭醇士
鈐印:筠州
彭醇士印
此作寫於民國五三年末,字距行距皆疏朗遙應,用筆極乾淨簡潔,惜墨如金。較之王字橫勢多往右上飛動,而神采奕奕,此篇更為克制,雖不甚刻意,但筆勢甚至有些往右下壓抑之感,表現出王字之深秀外,顯得更加端凝冷峻,或許多少反映出心境上的孤冷之感。
素翁詩法江西,為詩壇健將,對於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極為熟悉,此篇寫黃庭堅流寓他鄉,久謫放還,言中壓抑苦澀得到抒發,但又於風骨操守有所堅持,雖遭時厄,不減希望,強作戲語叮嚀之言,實有借古人詩文,寄託抒發己意。
江西詩派講究奪胎換骨、點鐵成金,故而步韻前人之作即用其胎,加以點化超越,成其新意,在書法上亦然,素翁借王字而成自家風貌,其格亦孤高清傲,一如其人。(蔡長煌)
尺牘(致徐復觀)
彭醇士
彭、徐二人認識的時間早,往來時期也長。而尺牘中,舉凡「錦瑟」、「晦聞」、「檢校」等的論學,「厚義高情」、「環雲」、「渴欲」、「道意」、「負累」、「不多談」等的日常聯繫、生活雜談,無所不包。
徐復觀對彭醇士舊形式但有新精神的高士作風,頗為欽慕;在「規矩之中」中,可看到老先生們以詩會友,請益、批閱的情況。彭醇士與應社諸子飲酒賦詩,談笑以為樂的同時,徐復觀也與本地菁英如莊垂勝、葉榮鐘等等多所交遊,甚至日本的學界友人,也透過徐復觀,向彭醇士索書。相互之間,再形成重疊交錯的朋友圈,交際好不熱鬧。書札的背後,藏著這些文人之間相知相惜的誠摯性情,才是真正讓人著迷的地方。(張登凱)
「錦瑟」帖
復觀先生吟席:昨談甚暢,歸來得誦民主評論尊著錦瑟新釋,九日詩行馬,乃貴人門前所施梐枑,即俗稱杈子,似應為公所知,尊著或別有本。以弟書甚少,無從查考。又誠非國寶之傾險,是承上文富貴虛期。蓋國寶以傾險而富貴而已,非傾險之人,故成虛期。終無衛玠之令姿,承品流曲借,皆自謙之詞,對己似無他意。尊見是否微異,相知有素,敢為一陳。肅頌吟安 弟醇再拜
七月卅一日


「不多談」帖
佛觀先生吟席:昨辱枉前,適以小極,簡慢為罪。貴鄉某君叫囂粗獷,雅道盡矣。其指摘者,乃不知障可作鄣,並晉書「康熙字典」亦未一查,可哂孰甚。在蜀八年所識作者「甚」眾「矣」,乃不知其人,渡海後始聞。其自言與高二適為友,「言時若」有得色。高為立法院科員,其詩粗劣,与某正似。北泉修褉,為趙堯老所罵。當時在場者,尚多類能言之。高雖受詬,尚可預於斯會,某則並此資格亦無之也。又其詩主賓脫略,褫「衣裳」不知褫字作何解。易終朝三褫之褫,奪去也,強解也,即俗語剝人之衣也。然則主賓脫略,便欲剝去其衣耶,不通孰甚。又其贈龔某公子詩「云」:而翁〇〇德充閭。充閭二字,謂賈/逵晚始生充言,復當有充閭之慶,故以為名字焉。是德充閭為不辭也。東坡詩:鬱葱佳氣夜充閭,佳氣可充閭,德宜表閭,如何充耶?且此生子之典,用於人父,不通孰甚。凡此甚多,弟素不言,亦不足言。隨意檢出,聊博吾兄一哂,不足為好事者言也。天熱體倦,不多談。肅頌吟安 弟醇士再拜
八月十日

東渡自況圖
溥儒
驅車下長坂,落葉正紛紛,百里須臾過,驊騮自不群,已過崎嶇路,還經江上村,豐年多米粟,餘粒食雞豚。鹽車下廣川,遵渚向街廛,哀鴻雖遍野,猶得樂堯天,負米前賢事,終成風木悲,願將永色養,盡得舞萊衣。
落款:己丑臈月 心畬
鈐印:竹光
溥儒之印
心畬
溥氏於一九四九年十月渡海來臺,師法宋人盤車圖,寸人豆馬,秋林蕭瑟,水濱湄沚,迂迴婉轉,〈寒玉堂論畫〉稱引子夏易傳曰:「水得地而流,地得水而柔」,格物之理而入畫,顯然可見,寥寥數筆,情致宛然。畫中人物驅車運米,揚鞭趕馬,鞭尾隨風搖曳,細勁而靈動,亦見其書法功底深厚。
更題五律二首,前首開篇二聯驅車長坂,秋林落葉紛紛之景,百里路長須臾而過。溥氏以驊騮自喻,駿才不群猶只為運載之用。雖路途崎嶇,但也悠悠而行,尾聯寫豐年仍有餘粒飼畜,稍有可喜聊作寬慰;後首起興略變,頷聯點出哀鴻遍野的實際狀況,而稱民樂堯天,是不怨不尤,抑或含蓄反諷,耐人尋味。溥氏事母至孝,又以丹青易米全節,後兩聯化用前賢子路負米養親、老萊子綵衣娛親之典,然去國懷鄉,此時溥母仙逝已久,溥氏未能盡人子祭掃之責,風木之悲可以想見,藉圖自況抒情,頗能表現當時渡海不久後,久經風波沉悶憂鬱而稍解的複雜心情。(蔡長煌)

隋殘石自拓題識
溥儒
隋仁壽中,釋靜琬慮東土法滅,刻經錮藏於涿郡白帶山石洞之中。有破碎者,多為遊客攜取。此殘石筆法近蘇孝慈墓志,非唐人所及,或為靜琬所書。濟南千佛山,古歷山也,亦多隋人石刻。且此石色與白帶山刻經石異,上有鑿坎,似承石像,或嵌於巖穴者,則不可考矣。乙未夏六月東遊日本得此石,手拓一紙并記。
落款:西山逸士溥儒
鈐印:溥儒
溥心畬熱愛金石收藏,上至三代吉金,下到隋唐石刻,並勤為考據,著述題記頗豐,有《秦漢瓦當文字考》、《陶文釋義》、《吉金考文》、《漢碑集解》等書,惜多散佚,文集中亦有〈隋殘石文〉一篇。溥氏楷書學成親王,上溯唐人柳公權,尤專攻《圭峰禪師碑》,並參化隋碑,故其楷書成就極高,於此作可以得見其緒。
考其年譜,講學日本時,曾有友人攜來金石,墨拓餽贈,溥氏為之題記,此應其一。溥氏於地理方志亦有研究,早年曾作《白帶山志》一書,故熟知隋僧靜琬刻經之事,謂此石結構之向背得宜,又筆法近於《蘇孝慈墓誌》,也可能是靜琬所書,並言該石上有鑿坎,推測其用途,指出石色與白帶山刻經不同,顯見溥心畬對金石考據的熱愛。(蔡長煌)

「肅廱」橫披
溥儒
肅廱
落款:心畬
鈐印:溥儒之印
肅廱,亦作「肅雍」或「肅邕」,意為莊嚴雍容,整齊和諧,亦形容祭祀時的氣氛和樂聲;多見於經籍之中,如《詩.召南.何彼禯矣》:「曷不肅雝,王姬之車」。
溥氏大字行書相對少見,然多喜寫經語嘉言以勉人勵德,醇儒之風,善人之志,宛然可見。溥氏行書取法二王,而參褚遂良、米芾,故跌宕夭矯,搖曳生姿,復出入於顏柳,鍛鍊筋骨得其清剛之氣,不失於浮滑柔弱。相比小字的精勁與靈動飄逸,溥氏大字得益於其腕力之強,故能於兼有雄秀之氣。(蔡長煌)

《四書經義集證》稿
溥儒
溥儒道則易使也。非助我者也。《詩.小雅》曰:伯將助予也。《爾雅.釋詁》曰:助勴也人不閒於其父母昆弟之言《左傳.隱三年》曰:遠閒親,新閒舊。《詩.王風》曰:謂他人昆傳曰昆兄也,《爾雅.釋親》曰: 父之從父晜弟為從祖父。南容三復白圭《左傳.隱三年》曰:衛人所爲賦〈碩人〉也。《詩.大雅》曰:白圭之玷,尚可磨也,斯言之玷不可為也。《大戴禮.衛將軍文子》曰:子曰言。
鈐印:天籟
舊王孫
溥儒
溥氏自謂經學第一,詩文第二,書法第三,繪畫不過是文人餘事,書畫之優,非獨丹青臨池,蓋涵養詩文經史而來。然其學問詩文成就,每為書畫所掩。
溥氏早歲著作多所散佚,渡海來臺後除創作課徒外,著述甚勤,一方面立言,另一方面雖亡清失國,然亦有此保持文化道統之意味。考其著作有《四書經義集證》、《毛詩經證》等。主張以經解經,藉經典相互詮釋,能令讀者自悟經中微言大義,而不盡因循前儒,講究群經綸貫,非熟悉經學,並有厚實的小學根柢者不能為之。細讀其經證多有勝義,而溥氏按語或正前人之失,或兩義並存、多聞闕疑。
此作為溥氏《四書經義集證》手稿,信手抄寫,小字行書筆法殊為精妙,定本寫付國家圖書館庋藏,調閱該段對比,如南容三復白圭引證經文,稍有出入,可見溥氏著述刪削簡擇之跡。(蔡長煌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