展品一覽
尺牘(致胡璉)
于右任
伯玉老弟總司令惠鑒:金門捷報頻傳,人心為之一振,我亦頓忘老耄,喜可知矣。前詠自由有句云,平其不平,百勝百戰。謹以此語為將軍祝,並慶成功。上言諸將士均此。
落款:于右任
鈐印:右任
此作寫於民國四十九年,受書人胡伯玉,即胡璉將軍。國共戰爭末期,國民政府退守臺灣,僅據金、馬、臺、澎與浙江外海數島。民國四十四年,一江山島失守,人心惶惶,金廈相望,僅一衣帶水之隔,面對共軍的挺進,首當其衝,作為保衛臺灣的前線,戰略地位尤為重要。是年八月二十三日,共軍頻頻砲轟,初期國軍略為吃力,隨後補給線跟進,十月初戰局扭轉,雙方約定單打雙不打,臺海狀況趨於穩定。
此札寫於監察院公文箋上,祝賀胡璉與諸將士,右老渡海之後標準草書漸趨成熟,此件的小字標草使轉如意,墨韻飽滿而流暢,令觀者感染其氣氛,足見右老聞金門捷報,內心欣喜振奮之情,所言不知老耄,溢於言表,祝詞亦充滿信心,實為難得之作。(蔡長煌)
江湖金石七言對聯
于右任
逸常先生法正
江湖不可竟其際
金石相期同此貞
落款:于右任
鈐印:右任
此聯所書語句較少見於其他圖錄,但其聯語別有意趣。上聯意謂江湖之大,難以窮究其涯際,以喻人海之廣,芸芸眾生之多;下聯則於此江湖中點明金石交契之堅貞,而以此與友為期,以見金石交於人海中為難得之情誼。右老此作於自然率意中見真性情,多渴筆飛白而見生動意態,且大小對比一任天然。上聯對比較大而下聯較平穩,簡淨自然中有渾成之感。下聯之「石」字,右老他作多為扁形,然此口字不作扁形而呈三角,其字展成長形,於端穩中有凝靜之態,與他字飛動之勢相較,更有奇趣。「同」、「此」二字間稍嫌疏朗空闊,蓋此二聯之章法皆為首重尾次重而中下之間疏淡有致,留白而引氣出入,自為興到之作。
另上款人逸常,即王逸常,安徽六安人,別字純熙,曾用王彝常、王仲嶺等化名。曾就讀上海大學社會系,時該系系主任為瞿秋白,校長即于右任。後就讀黃埔軍校,為黃埔第一期畢業生。(陳秋宏)
橫掃抗懷八言對聯
于右任
仁宇先生法正
橫掃千軍不見大敵
抗懷往古與為同儔
落款:于右任
鈐印:右任
此聯之題材多見書寫流傳,如《于右任書法文物專輯:辭世五十週年紀念大展》、《取墨來:于右任誕辰一四○歲紀念書法大展》。比較諸作,自可領會于右任如何隨境遣毫而各有意趣。即使所書之文字題材相同,但用筆輕重緩急略異,草體寫法有所變化,墨韻燥濕隨機不同,故相同題材之作亦有不同筆墨表現,而幾無重複之感。此作用筆較為沉穩凝鍊,筆速稍慢而飛白較少,墨濃而見精神,氣沈而有姿態。大小交錯而顯自然,提按銜接而不見刻意,渾淪飽滿,於靜定中自見行止之勢。(陳秋宏)
筠溪采薇圖
彭醇士
南山白石北山薇,幾度思歸未得歸。
爲謝筠溪溪上客,舊時曾有釣魚磯。
落款:壬午冬月
德君先生雅屬,彭醇士在巴州北碚鄉
鈐印:彭醇士
素盦
戰爭期間,彭醇士因立委一職,暫遷重慶,與四川當地及同樣南遷的文人菁英多有往來,形成南遷的文人交遊群體。北碚時期的彭醇士,除了談笑鴻儒以外,筆下自應產出不少佳構。不過南遷文人的苦中作樂,就如本作詩句「幾度思歸未有歸」,家鄉多為日軍所佔據,只能在重慶過著採薇的遺民生活。
本件上款人朱德君,為以放賑、抗日、保護文物聞名的東北大老朱慶瀾之女。朱慶瀾過世後,朱德君離開父親原先所在的西安,南赴重慶,任職鹽務局。翌年,為了營救海關總署的長官,突破重重的日軍封鎖,前往上海。朱德君歷險歸來之後,同年冬天,彭醇士以此畫相贈,藉此表達思鄉情懷,同時也有相惜之深意。(張登凱)
錄黃庭堅〈戲題巫山縣用杜子美韻〉幅
彭醇士
巴俗深留客,吳儂但憶歸。
直知難共語,不是故相違。
東縣聞銅臭,江陵換袷衣。
丁寧巫峽雨,慎莫暗暉。
戲題巫峽縣用杜子美韻
落款:甲辰十二月錄山古詩 彭醇士
鈐印:筠州
彭醇士印
此作寫於民國五三年末,字距行距皆疏朗遙應,用筆極乾淨簡潔,惜墨如金。較之王字橫勢多往右上飛動,而神采奕奕,此篇更為克制,雖不甚刻意,但筆勢甚至有些往右下壓抑之感,表現出王字之深秀外,顯得更加端凝冷峻,或許多少反映出心境上的孤冷之感。
素翁詩法江西,為詩壇健將,對於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極為熟悉,此篇寫黃庭堅流寓他鄉,久謫放還,言中壓抑苦澀得到抒發,但又於風骨操守有所堅持,雖遭時厄,不減希望,強作戲語叮嚀之言,實有借古人詩文,寄託抒發己意。
江西詩派講究奪胎換骨、點鐵成金,故而步韻前人之作即用其胎,加以點化超越,成其新意,在書法上亦然,素翁借王字而成自家風貌,其格亦孤高清傲,一如其人。(蔡長煌)
尺牘(致徐復觀)
彭醇士
彭、徐二人認識的時間早,往來時期也長。而尺牘中,舉凡「錦瑟」、「晦聞」、「檢校」等的論學,「厚義高情」、「環雲」、「渴欲」、「道意」、「負累」、「不多談」等的日常聯繫、生活雜談,無所不包。
徐復觀對彭醇士舊形式但有新精神的高士作風,頗為欽慕;在「規矩之中」中,可看到老先生們以詩會友,請益、批閱的情況。彭醇士與應社諸子飲酒賦詩,談笑以為樂的同時,徐復觀也與本地菁英如莊垂勝、葉榮鐘等等多所交遊,甚至日本的學界友人,也透過徐復觀,向彭醇士索書。相互之間,再形成重疊交錯的朋友圈,交際好不熱鬧。書札的背後,藏著這些文人之間相知相惜的誠摯性情,才是真正讓人著迷的地方。(張登凱)
「錦瑟」帖
復觀先生吟席:昨談甚暢,歸來得誦民主評論尊著錦瑟新釋,九日詩行馬,乃貴人門前所施梐枑,即俗稱杈子,似應為公所知,尊著或別有本。以弟書甚少,無從查考。又誠非國寶之傾險,是承上文富貴虛期。蓋國寶以傾險而富貴而已,非傾險之人,故成虛期。終無衛玠之令姿,承品流曲借,皆自謙之詞,對己似無他意。尊見是否微異,相知有素,敢為一陳。肅頌吟安 弟醇再拜
七月卅一日
「不多談」帖
佛觀先生吟席:昨辱枉前,適以小極,簡慢為罪。貴鄉某君叫囂粗獷,雅道盡矣。其指摘者,乃不知障可作鄣,並晉書「康熙字典」亦未一查,可哂孰甚。在蜀八年所識作者「甚」眾「矣」,乃不知其人,渡海後始聞。其自言與高二適為友,「言時若」有得色。高為立法院科員,其詩粗劣,与某正似。北泉修褉,為趙堯老所罵。當時在場者,尚多類能言之。高雖受詬,尚可預於斯會,某則並此資格亦無之也。又其詩主賓脫略,褫「衣裳」不知褫字作何解。易終朝三褫之褫,奪去也,強解也,即俗語剝人之衣也。然則主賓脫略,便欲剝去其衣耶,不通孰甚。又其贈龔某公子詩「云」:而翁〇〇德充閭。充閭二字,謂賈/逵晚始生充言,復當有充閭之慶,故以為名字焉。是德充閭為不辭也。東坡詩:鬱葱佳氣夜充閭,佳氣可充閭,德宜表閭,如何充耶?且此生子之典,用於人父,不通孰甚。凡此甚多,弟素不言,亦不足言。隨意檢出,聊博吾兄一哂,不足為好事者言也。天熱體倦,不多談。肅頌吟安 弟醇士再拜
八月十日
東渡自況圖
溥儒
驅車下長坂,落葉正紛紛,百里須臾過,驊騮自不群,已過崎嶇路,還經江上村,豐年多米粟,餘粒食雞豚。鹽車下廣川,遵渚向街廛,哀鴻雖遍野,猶得樂堯天,負米前賢事,終成風木悲,願將永色養,盡得舞萊衣。
落款:己丑臈月 心畬
鈐印:竹光
溥儒之印
心畬
溥氏於一九四九年十月渡海來臺,師法宋人盤車圖,寸人豆馬,秋林蕭瑟,水濱湄沚,迂迴婉轉,〈寒玉堂論畫〉稱引子夏易傳曰:「水得地而流,地得水而柔」,格物之理而入畫,顯然可見,寥寥數筆,情致宛然。畫中人物驅車運米,揚鞭趕馬,鞭尾隨風搖曳,細勁而靈動,亦見其書法功底深厚。
更題五律二首,前首開篇二聯驅車長坂,秋林落葉紛紛之景,百里路長須臾而過。溥氏以驊騮自喻,駿才不群猶只為運載之用。雖路途崎嶇,但也悠悠而行,尾聯寫豐年仍有餘粒飼畜,稍有可喜聊作寬慰;後首起興略變,頷聯點出哀鴻遍野的實際狀況,而稱民樂堯天,是不怨不尤,抑或含蓄反諷,耐人尋味。溥氏事母至孝,又以丹青易米全節,後兩聯化用前賢子路負米養親、老萊子綵衣娛親之典,然去國懷鄉,此時溥母仙逝已久,溥氏未能盡人子祭掃之責,風木之悲可以想見,藉圖自況抒情,頗能表現當時渡海不久後,久經風波沉悶憂鬱而稍解的複雜心情。(蔡長煌)
隋殘石自拓題識
溥儒
隋仁壽中,釋靜琬慮東土法滅,刻經錮藏於涿郡白帶山石洞之中。有破碎者,多為遊客攜取。此殘石筆法近蘇孝慈墓志,非唐人所及,或為靜琬所書。濟南千佛山,古歷山也,亦多隋人石刻。且此石色與白帶山刻經石異,上有鑿坎,似承石像,或嵌於巖穴者,則不可考矣。乙未夏六月東遊日本得此石,手拓一紙并記。
落款:西山逸士溥儒
鈐印:溥儒
溥心畬熱愛金石收藏,上至三代吉金,下到隋唐石刻,並勤為考據,著述題記頗豐,有《秦漢瓦當文字考》、《陶文釋義》、《吉金考文》、《漢碑集解》等書,惜多散佚,文集中亦有〈隋殘石文〉一篇。溥氏楷書學成親王,上溯唐人柳公權,尤專攻《圭峰禪師碑》,並參化隋碑,故其楷書成就極高,於此作可以得見其緒。
考其年譜,講學日本時,曾有友人攜來金石,墨拓餽贈,溥氏為之題記,此應其一。溥氏於地理方志亦有研究,早年曾作《白帶山志》一書,故熟知隋僧靜琬刻經之事,謂此石結構之向背得宜,又筆法近於《蘇孝慈墓誌》,也可能是靜琬所書,並言該石上有鑿坎,推測其用途,指出石色與白帶山刻經不同,顯見溥心畬對金石考據的熱愛。(蔡長煌)
「肅廱」橫披
溥儒
肅廱
落款:心畬
鈐印:溥儒之印
肅廱,亦作「肅雍」或「肅邕」,意為莊嚴雍容,整齊和諧,亦形容祭祀時的氣氛和樂聲;多見於經籍之中,如《詩.召南.何彼禯矣》:「曷不肅雝,王姬之車」。
溥氏大字行書相對少見,然多喜寫經語嘉言以勉人勵德,醇儒之風,善人之志,宛然可見。溥氏行書取法二王,而參褚遂良、米芾,故跌宕夭矯,搖曳生姿,復出入於顏柳,鍛鍊筋骨得其清剛之氣,不失於浮滑柔弱。相比小字的精勁與靈動飄逸,溥氏大字得益於其腕力之強,故能於兼有雄秀之氣。(蔡長煌)
《四書經義集證》稿
溥儒
溥儒道則易使也。非助我者也。《詩.小雅》曰:伯將助予也。《爾雅.釋詁》曰:助勴也人不閒於其父母昆弟之言《左傳.隱三年》曰:遠閒親,新閒舊。《詩.王風》曰:謂他人昆傳曰昆兄也,《爾雅.釋親》曰: 父之從父晜弟為從祖父。南容三復白圭《左傳.隱三年》曰:衛人所爲賦〈碩人〉也。《詩.大雅》曰:白圭之玷,尚可磨也,斯言之玷不可為也。《大戴禮.衛將軍文子》曰:子曰言。
鈐印:天籟
舊王孫
溥儒
溥氏自謂經學第一,詩文第二,書法第三,繪畫不過是文人餘事,書畫之優,非獨丹青臨池,蓋涵養詩文經史而來。然其學問詩文成就,每為書畫所掩。
溥氏早歲著作多所散佚,渡海來臺後除創作課徒外,著述甚勤,一方面立言,另一方面雖亡清失國,然亦有此保持文化道統之意味。考其著作有《四書經義集證》、《毛詩經證》等。主張以經解經,藉經典相互詮釋,能令讀者自悟經中微言大義,而不盡因循前儒,講究群經綸貫,非熟悉經學,並有厚實的小學根柢者不能為之。細讀其經證多有勝義,而溥氏按語或正前人之失,或兩義並存、多聞闕疑。
此作為溥氏《四書經義集證》手稿,信手抄寫,小字行書筆法殊為精妙,定本寫付國家圖書館庋藏,調閱該段對比,如南容三復白圭引證經文,稍有出入,可見溥氏著述刪削簡擇之跡。(蔡長煌)
諸羅探梅圖並諸家題識
陳定山、劉太希等
諸羅探梅圖
甲午之春,偕志道寒山探梅,嘉義之梅山鄉,光灝賢梁孟為東道主,時細雨霏春,眾山盛綠,與將南不同,歸寫此耑貽之,乞政
落款:定山
鈐印:留臺之什
定山
卷頭有葉公超題「諸羅探梅圖」,後一緒有丁治磐、王孟瀟、劉太希、涂公遂、揚向時、李猷、吳萬谷、成惕軒、陳南士、朱玖瑩等人的詩跋。
陳定山擅於考訂方志,常為文記遊,對這個陌生的島嶼,充滿好奇。此為受南風詩社社長林光灝之邀,前往梅山旅遊,歸返後貽贈東道主的畫作。林光灝為詩社社長,邀集同道為此題詩增色,而題詩內容則多以陳定山久居西湖孤山的過往,與孤山林和靖愛梅的長故,來與此次梅山探梅的主題相呼應,如「曾是孤山常住客,離愁訴語畫中人」等詩句,多為遠離故土的懷鄉之愁。
陳定山的鄉愁,其實也是詩人們的鄉愁,陳定山此畫,處處青綠,表達臺灣之春以如江南之夏,畫面右側幾塊剛剛播種的水田,及已冒新葉的梅樹,都是南臺灣山裡春天可見之景象。畫中主山有路蜿蜒而上,可見神社鳥居之建物,亦可見一作小憩狀、及一手指著山頂小亭的兩組山客,亭裡有三人盤腿對坐,應是當天所見景致。陳定山處理山水的手法,到臺灣後,在筆觸、設色等技法,有著因地制宜的微觀差異。(林俊臣)
錄劉長卿〈送靈澈上人〉等詩成扇
陳定山
蒼蒼竹林寺,杳杳鐘聲晚。
荷笠帶斜陽,青山獨歸遠。
經來紅藥叢,食我青精飯。
落款:定山為任予先生正
鈐印:定山
定山草堂
喜歡藏扇的陳定山,曾一次購入明清扇面二百幅,在具備豐富的鑑扇、賞扇環境下,陳定山的扇面創作,理應不凡,據另面畫款,署為一九四五初秋,或可推定此件年代約略同時。上下字映帶自然,用筆遒潤,完全不受摺扇形制的限制,而能完全施展開來,又能合於結字規範。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,日本投降,第二次國共內戰又尚未白熱化,得享動盪時代中難得的短暫逸樂,閒逸之情躍然於紙。文字內容為劉長卿五絕〈送靈澈上人〉,全詩錄後,末二句卻又改動蘇轍〈次韵錢勰待制秋懷〉:「夢追赤松遊,食我青精飯」,為「經來紅藥叢,食我青精飯」,接續劉長卿詩意,毫無扞格之處。興許是劉長卿全詩錄後,僅過畫面一半,不得已復戲改前人詩,以接續完成的應變之道。(林俊臣)
李白詩意圖
陳定山
三百六十日,
日日醉如泥。
雖為李白婦,
何異太常妻。
落款:定山人
鈐印:偶得(大千刻印)
定公
陳玉
作為菊壇聞人的陳定山不只賞戲還能評戲、寫戲跟唱戲,在大陸時期與梅蘭芳友好,到了臺灣,則仍維持著與孟小冬的友誼,而陳定山的夫人鄭十雲女士,即為鬚生名票。比起許多喜歡畫京劇題材的近現代水墨畫家,陳定山的簡筆人物於拙趣中尤見意趣,當是拜其長於戲曲的畫外功夫所賜。此圖頭戴官帽,身穿著綠色官服者,醉臥於石,以表「醉如泥」,而以京劇臉譜的豆腐臉,來表示逢迎卑下筆人物,將李白這首詩,以京劇丑角身段傳達出自我調侃的意味。畫面左邊蕭疏的秋樹,點上稀疏的紅葉,亦如戲台不可或缺的場景佈置。畫裡李白與妻子的面容只用極為簡單的幾個點,便見李白的醉意與妻子的無奈,再者李白與妻子四目相接、兩者手勢呼應幾乎連成一微微的曲線,所有愧意似乎為妻子的包容所消解。(林俊臣)
自強止於篆書四言對聯
劉太希
自強不息
落款:開祿先生既令書拙著原儒篇,復以此二語屬書楹帖。夫乾健不息,化成無窮,即彰顯其生生仁德之理。至善,是心之本體,須明明德,到至精至一。陽明所謂盡乎。
鈐印:大言希聲
止於至善
落款:天理之極,而無一豪人欲之私者得之。開祿忽愛此二語,可以觀其所就矣。戊戌八月 弟劉太希識於千夢堂
鈐印:劉太希印
千夢堂
錯翁以跋語中釋聯語云:「夫乾健不息,化成無窮,即彰顯其生生仁德之理。至善,是心之本體,須明明德,到至精至一。陽明所謂盡乎天理之極,而無一豪人欲之私者得之」。此云義理,亦可作此作之詮。程明道云:「天地無心,以生物爲心。」君子法天地之心,故稱乾健不息。書法實踐筆筆生發,隨機感應,亦是生生不息之相,欲能得心應手,神用變化,須精一功夫,明此心體明德始成。欲明此明德止於至善,須去我、法二執,除一切私蔽始能。故書統即是道統,寫字即是寫心。此作用篆書正體,可是錯翁有意爲之乎?篆書者,諸體之源。正體者,正心之表。格致皆依此心、用此心、歸此心,如此,書法之至善得之矣。(胡慶恩)
錄〈勝利還都觀日本受降賦詩紀盛〉自作詩四屏
劉太希
日落扶桑月色殘,樓船東指海天寬。魚龍曼衍紅羊劫,猿鶴歸來碧血寒。
幾片降旛迎上國,重光華冑定三韓,太平曲裏銷金甲,一路鐃歌一路歡。
三神山罩霧重重,放眼蓬瀛一盪胸。風雨盟心刑白馬,旌旗拂面飲黃龍。
雲平鴨綠江頭浪,電掃蝦夷島上宮。且喜片帆鯤海廓,澎湖有路入基隆。
滿目河山黯戰塵,十年顰鼓寇縱橫。八公胡馬埋秋草,五嶺長蛇阻伏兵。
遠略新開都護府,揚威重築受降城。辛勞諸將論勳伐,銅柱高標記姓名。
盧溝明月九經霜,百戰關河望莽蒼。定遠壯圖開異域,伏波橫海下殊方。
牽羊寬解降王縛,殪兕終看禍首亡。萬里蓬山水清淺,麻姑一度見滄桑。
落款:抗日勝利還都紀盛舊作,丁卯重陽,九十老人太希居士
鈐印:希翁米壽
此件書寫於民國七十六年,內容為抄錄對日抗戰勝利的舊作。錯翁詩才甚高,才力富贍,故能寫此七言歌行長篇,以紀事言志,讀之則縱橫捭闔,氣象開闊;起首庚韻,商聲鏗鏘,蕭然肅殺寫戰事變化。後數轉陽、寒、東韻,聲情漸朗,詩中視閾開闊所述地區如朝鮮、臺澎得脫日本控制,戰況扭轉,足見其欣喜鼓舞之情。收以陽韻,詩人慧心深於玄理,借仙人麻姑之典,以超越的高度,觀照時世之變,反襯家國歷兵燹劫後,雖復太平而飽經滄桑。讀之潛氣內轉頗為流暢,頓挫有致,意蘊無窮。
錯翁詩涉玄理,故能超逸,其書亦然,深於法度,善咀古帖菁華而化,不為法度所拘,寫來任其性情揮灑,意趣橫生。此件墨韻飽滿,神采奕奕,有別於平素蕭疏曠澹之感,蓋詩書相發,雖追憶抗戰勝利舊事,其喜悅澎湃溢然紙上。(蔡長煌)
臨鍾繇《宣示表》
臺靜農
尚書宣示孫權所求,詔令所報,所以博示。逮于卿佐,必冀良方,出於阿是。芻蕘之言可擇郎廟,况繇始以疏賤,得為前「思」。橫所眄睨,公私見異,愛同骨肉,殊遇厚寵,以至今日。再世策名,同國休慼,敢不自量。竊致愚慮,仍日達晨,坐以待旦,退思鄙淺。聖意所棄,則又割意,不敢獻聞。深念天下,今為已平,權之委質,外震神武。度其拳拳,無有二計。高尚自疏,况未見信。今推款誠,欲求見信,實懷不自信之心,亦宜待之以信,而當護其未自信也。其所求者,不可不許,許之而反,不必可與,求之而不許,勢必自絕,許而不與,其曲在己。里語曰:何以罰?與以奪。何以怒?許不與。思省所示報權疏,曲折得宜,神聖之慮。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,昔與文若奉事先帝,事有數者,有似於此。粗表二事,以為今者事勢,尚當有所依違,願君思省。若以在所慮可,不須貌。節度唯君,恐不可采,故不自拜表。
落款:三十八年九月五日臨於歇腳庵中
鈐印:臺靜農
歇腳盦
如果說渡海前的臺靜農,像其師魯迅,具備左翼,甚至帶有反傳統的A面;B面則是熱衷於上溯到另一種更高古的大陸傳統。A、B兩面,再立基於卡里司馬(Charisma)特質之上,如此形成了他們共通的形象特徵。
書法上,臺靜農從早年臨習隸書《華山碑》、《衡方碑》、《石門頌》,尤得石門摩崖氣象;《爨龍顏碑》渾厚生動的筆趣,更常見於臺靜農筆下諸體的邊邊角角,這源自於前述的早年背景,也是B面的延伸。帶有隸意,同時也充滿成熟楷書體態的《宣示表》,是此作宣示的模仿對象。綜觀本作,既不同於《宣示表》的扁平字形,起、收又以方筆為多,反而略近於《爨龍顏碑》的筆意。原來,臺老單只寄託臨書《宣示表》一文,自比為鍾繇。面對年來國民政府的節節敗退,以及國共談判的破裂,「若深念天下,今為已平,權之委質,外震神武。度其拳拳,無有二計」,魏國即將平定天下,而孫權此時向魏國求和,可見已無計可施,「亦宜待之以信」,認為應以誠信待之為喻;只是,「節度唯君,恐不可采,故不自拜表」,面對如今的局勢,鍾繇也已料想到,再如何勸和,可能不為時局所採,所以心態轉為消極,不親自上表。一九四九年年末開始,中華民國正式以臺澎金馬為治權所及之處,而臺靜農也將他的A面形象,完全隱藏在內心深處,其書藝最終也在這島上成就,成為臺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(張登凱)
錄蘇軾〈滿庭芳〉詞
臺靜農
歸去來兮,清溪無底,上有千仞嵯峨。畫樓東畔,天遠夕陽多。老去君恩未報,空迴首,彈鋏悲歌。船頭轉,長風萬里,歸馬駐平坡。
無何,何處有,銀潢盡處,天女停梭。問何事人間,久戲風波。顧問同來稚子,應爛汝,腰下長柯。青衫破,群仙喚我千縷掛煙蓑。
落款:余謫居黃州五年,將赴臨「安」汝,作滿庭芳一篇別黃人。既至南都,蒙恩放歸陽羨,復作一篇。丙寅冬至 靜農書於龍坡丈室
鈐印:醉夢
靜農無恙
此作所抄錄的東坡詞,既講人居於世界,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的苦楚,也感慨人事的滄桑巨變,帶給人恍如隔世的感覺。臺靜農讀此,很難不會把自身的滄桑投射進來,再以毛筆的提頓衂挫,把這莊子筆下:「不亡以待盡。與物相刃相靡,其行盡如馳,而莫之能止」的悲苦人生,轉化於紙上。在自己的書藝集序提到「戰後來台北,教學讀書之餘,每感鬱結,意不能靜,唯時弄毫墨以自排遣,但不願人知。」就此而言,書法確實是排遣療癒之道。
通常這種字數較多的內容,最適合以一般抄寫文字大小的字來呈現,不必強調筆墨的表演性,也較容易傳達書寫者對文意的依存。因此我們沒有在這件作品上,看到臺靜農名作「江山此夜寒」近乎酒後縱橫不羈的點畫紛披,反而在謹斂的點畫中,看到老淚盈眶的徘徊低語,只要對「平」字最後豎畫稍加留意,便可感覺到細微空間裡顯露著的劇烈震盪,與形式上的平淡弔詭,同時並存,是所謂成如容易卻艱辛。(林俊臣)
錄杜甫〈登高〉詩
臺靜農
風急天高猿嘯哀,渚清沙白鳥飛迴。
無邊落木蕭蕭下,不盡長江滾滾來。
萬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獨登臺。
艱難苦恨繁霜鬢,潦倒新停濁酒盃。
落款:傳鳳三妹存念 靜農八十六書
鈐印:歇腳盦
靜者
為君壽
這件臺靜農寫給其妹臺傳鳳的作品中,明顯具有「平安家書」的意涵。借杜甫〈登高〉一詩的「常作客」、「獨登臺」,表達出自己(或者傳鳳本人)長年思鄉、暮齒多病的處境,卻又不著重於原詩寓意的悲愁孤獨、「艱難苦恨」;未見典型的沈鬱頓挫筆緻,取而代之的,是較多圓筆所帶來的從容自適。
臺靜農將齋館易名龍坡丈室後,已數年未用的「歇腳盦」印,引首拿來一用,讓傳鳳三妹存念的;而結尾的「為君壽」一印,頻繁見於晚年臺靜農寫給學生、家人的作品中,或許也表達出互道珍重的由衷期望,借印言志的情感,與文字一起躍然於紙上。(張登凱)
滿地一春十言對聯
臺靜農
滿地橫斜,梅華政自不惡
一春憔悴,杜鵑欲勸誰歸
落款:靜者
鈐印:臺
此作源自臺靜農家屬舊藏,盈尺短紙,書梁任公宋詞集聯,書風當在用力衡方碑臨習時期。其結字方折凝鍊,用筆橫平豎直,兼以撇捺攲側,收正中出奇之效。是以小中見大,精整氣派。(陳穎昌)
錄張大千《大風堂名蹟》序
臺靜農
甲午秋,余避地三巴之摩詰城,旅邸「多」多閑,舉行篋殘存,精鑑別擇,編為四帙,付諸影印,分贈同好。歲月不居,忽已二十餘年,時有求者,已無以應。友人知余所藏,皆歷朝精品,舊本既已無存,願為重印,余亦忻然從其請。顧余於藝事,視若性命,遇有昔賢名跡,必得之而後快。囊中金不足,則貸諸友朋,往往手揮鉅金,瓶無餘粟,家人交怨,不之顧也。用是天府遺珍,世家故物,集吾寒齋,雄視宇內。尤以挹彼菁華,助我丹青,將以娛老,足慰平生。豈期運逢陽九,歷經喪亂,荊璧碎於吳門,隋珠散於蜀郡。羈旅所存,才不百一,未隨劫燼灰飛,已是雲煙過眼。存此影本,志吾墨緣。
落款:原序文託年為四十三年「甲午」九月。
鈐印:淮南
臺靜農
一九七八年三月,臺靜農以半寸行書抄錄聲氣相投的摯友序文,成書年代或在這一時期。此作行筆自在, 行間句讀、重文圈抹,想見臺老平時鈔錄案上詩文的一派悠閒。而信手題記,遙想入川舊事,非關習字臨帖, 亦見其當下書風的融會與才性。(陳穎昌)
蘭千山館藏印拓
王壯為
癸丑夏月,蘭千山館藏印拓
壯為制
鈐印:壯為
冷君撝尗早作
趙之謙早號益甫,冷君三十歲頃號撝尗,三十四歲號悲盫,卅六歲號無悶。
鈐印:小雲心賞
此兩冊所收九十八方印拓,是壯公輯板橋林家的篆刻收藏而成,此印拓亦可見於林宗毅所編的《板橋林氏叔侄藏印選輯三種》,即林柏壽與林熊光(朗庵)叔侄的藏印。
林熊光與王壯為素有交情,王壯為謂:「林朗庵周旋書畫數十年,初識於臺北」,又「朗庵居日本,一年返回一次,輒索金石」等語,由此可一窺渡臺名家與臺籍文士的金石之誼。林熊光卒於一九七一年,此印拓輯成於一九七三年,是王壯為同藝術史學者譚旦冏前往編目林家所藏印所製,然從此兩冊中所見,王壯為專業的意見並未直接影響到《板橋林氏叔侄藏印選輯三種》的選輯,除了繫名為文三橋的奇楠香木印未收錄外,幾方王氏認為有問題者仍然編入。從印拓筆記所見文字,王壯為除了客觀描述印石所存狀態,也展現其去偽鑒真的功力,又印拓的字口清晰,形神具現,可為印學研究之重要資料。(林俊臣)
錄古文字三種聚頭扇面
王壯為
文章邦國重,書史子孫宜。
落款:侯馬盟書
鈐印:無為
朝雨浴羣卉,秋風懷故人。
落款:長沙楚繒
鈐印:壯為
得時謂之聲,守靜以為和。
落款:帛書老子
鈐印:漸齋
落款:伯時弟以聚頭索書,以近集古字三種應之,七十漸翁筆
鈐印:戊午
玉照
此作落款「伯時弟以聚頭索書」,係為原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沈秋雄所書,而沈氏為王壯為好友李漁叔之高足。
本文分別以新出土之侯馬盟書、長沙子彈庫戰國楚繒書、長沙馬王堆老子帛書出之,筆觸自然生動,畫面爽朗清新,雖以三種不同古文字組成而作,卻能融為一爐,可視為王壯為吸取新出土文字的心得展示。王壯為受民初以來新發現之文字資料之啟發,將新出土文字入其書、印,為同期書法篆刻家之所未及,亦可見其與古為新、好學求變之精神。(吳啟林)
駕趠胄繹四言對聯
王壯為
駕趠通德
落款:集春秋侯馬盟書八字,寫呈靜丈教正
鈐印:已未
胄繹微言
落款:駕趠通德 胄繹微言 漸齋老學
鈐印:王壯為印
漸者七十老手
侯馬盟書為一九六五~一九六六年間,於中國山西省臨汾市侯馬市秦村出土的玉片文物,該玉片上文字,刊載著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或卿大夫之間,於訂盟誓約中所記載的言詞,是中國現今考古發現最早的毛筆字;也因運筆嫻熟流暢,字形活潑多變,有其藝術價值。王壯為於新出土文字多所著墨,運用陽剛健筆書此四言聯,落筆果斷,胸有成足,行筆之間,忽有行草書流暢之痛快,又有銅器石刻文字之渾樸;款文一如先生行草書風格,將碑刻之美與帖寫之美巧妙的融成一氣,錯落有致,與本文八字相得益彰。另本件上款人「靜丈」,即臺靜農。(吳啟林)
右老遺稾
于右任
納歷史入正軌,導人類向光明
劬勞非筆所能書
此冊墨跡由臺北骨董店流出,同批之完整條幅及中堂已流入扶桑,雜文手稿位入彼輩眼目,遂得存流島嶼。二〇一八年,白謙慎教授、薛龍春教授及友人三兩共批閱此冊,白、薛兩先生對此不衫不履之墨跡,瀟灑出風塵,讚不絕口。力邀白、薛兩位先生題籤,已記盛事,原藏者亦捐贈此冊給清華大學,以酬雅意。 (楊儒賓)
致李亦園行草橫幅
臺靜農
幅巾慵整露蒼華,度隴深尋一徑斜。
小雨初晴好天氣,晚花殘照野人家。
秋雲放雨靜山林,萬壑崩湍共一音。
欲記荒寒無善畫,賴傳悲壯有能琴。
楊柳杏花何尋處,石樑茅屋雨初乾。
綠垂靜路要深駐,紅寫清陂得細看。
已巳書荊公詩,亦園兄清賞
落款:靜農
鈐印:臺靜農
上款人李亦園,誕於福建晉江縣,一九四九年因戰亂滯臺,一九八四年獲選中央研究院院士,同年在清華創建人文社會學院,並任院長六年,成為渡海學界巨擘之一。
筆者是在一九八七年,由代理所長的李先生,自美國聘回清滑的歷史研究所,後雖因領域有別也滯在學術上較少親炙,帶頗受亦於其言教與身教。將來希望能在此橫幅之末,補跋一段文字,再轉贈新竹清華大學,已紀念筆者轉行暨成長過程中與李先生的因緣。(黃一農)